過去數十年,台灣的IT工業,著重於硬體製造業,或替人代工(當然也有設計),所得的利潤比例愈來愈薄,而商業的價值多被前端的外國商人賺走。例如蘋果每賣一支手機或電腦,不知道硬體廠能分得多少利潤,比例可能不太高吧!而且一旦台灣人工漲價,工廠就被移到大陸,甚至人工更低廉的地方,所以在台的廠商也不敢加薪,或延請低薪的外勞。況且硬體的製造,整個社會也要跟著付出成本,廠房,原料及製造都要付出環保的代價。

而基本上,在台灣許多所謂的軟體工程師,工作是圍繞著硬體,相對的複雜度較小,硬體一旦出廠,價值就開始下跌,軟體也跟著倒霉。而且此種隨著硬體出貨的軟體,其生命週期也隨之起伏,無法累積其價值,所以軟體工程師也得不到高薪。

而我所想提到的軟體,應該是屬於企業級的軟體,可以獨立於硬體之上,也只有這種軟體工程師可以有高薪的可能在美國很多此類企業級的軟體工程師他們可以拿高薪甚至不輸醫生或律師。此軟體工程師只是一個總稱,它可以有數十種不同的稱謂與功能。

此種企業級的軟體,比較不受後端硬體的限制,一但開始發展,可以長久存在,隨著公司,企業,政府的發展而壯大,而且經常發生軟硬體之間互為瓶頸,彼此都須要成長,投資愈來愈大,商業利益也愈大,對軟體質量的要求也愈大,薪資也水漲船高。而前文所提的Big Data,也就是屬於這一型,它多替大型,高利潤的新型企業提供新的商業模式,所以薪資也絶不會太少。一旦軟體業發達了,薪資高了,所有軟體相關的科系,才會擁進了頂尖的學子。

不過台灣在企業軟體業的發展時,除了是企業規模太小之外(其實未必),另外一個死穴就是英文能力不夠好,這也是為什麼印度能在企業軟體業厥起的重要原因。其他如星加坡,甚至菲律賓(僅管他們都說著有口音的"菜"英文)都比台灣有機會發展。

為什麼軟體與英文有關呢?不可否認的,大部分的軟體發展都是以英文為基本架構(如SQL,C,Java),用英文發展與書寫,大多只有到了最高階利用時,才崁入其他語文。而且這個世界的商業行為,也多是以英文為主,所以許多既有的和新的商業模式,都必須以英文來進行討論,所以非英語系的台灣只好等到他們都談好了,才來接手,所有的商機都慢了半拍。

總合以上的感想,似乎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台灣高科技產業,因為企業及政府不重視軟體發展,所以軟體科系招不到較好的學生,一但硬體行業轉進大陸,或是成本更低的國家,台灣只有坐困愁城了。

坐看近年來軟硬之間的發展,甲骨文(Oracle)買了Sun,孤狗(Google)吃了摩托羅拉,微軟(Microsoft)併吞諾基亞,三星和英特爾串連軟體平台,看來都是硬體被吃掉,但也創造了雙贏。但是所謂IT重鎮的台灣在那裏呢?沒有自己軟體平台的HTC,也不被外商看好!

最後,我也並不反對硬體工業,而是希望台灣能軟硬兼施走出自己的路,也希望這個呼喚不會已經遲了二十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lian九里安西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