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天安門廣場應該是到北京觀光客必到的景點,老李說:「又要安檢又要人擠人,咱們兒北京人兒沒事兒不去天安門。」但是他還是帶著我們從王府井大街走向天安門,別看一副吊兒郎當的京油子摸樣,一路上對老北京的傳聞趣事如數家珍,不輸給職業導遊。
沿長安街的太廟外牆
天安門地鐵站
天安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時稱為承天門。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改為天安門。其坐落在北京市中心,故宮的南端,與天安門廣場隔長安街相望,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
明清的皇帝們一般都在天安門頒布重要詔令。此外皇帝大婚、將領出征時祭旗、御駕親征時祭路、刑部在秋天提審要犯、殿試公布「三甲」等重大儀式也都在天安門前舉行。
我們從王府井大街走到天安門,只花了十幾分鐘,果真如老李所說,遠遠地就人們大排長龍接受安檢,警備森嚴,每個背包都要通過X光機或打開檢查,不過武警們倒是個個和顏悅色,沒有破壞旅遊的興致。過了檢查門,廣場上的燈柱上也遍佈錄像機監視器,當然四周也有不少武警。放眼四望人海中,許多遊客都是一堆堆帶同樣帽子或背心的觀光旅遊團,也有不少的外國面孔,氣氛相當熱鬧,每個人都搶著拍照,只是有些人霸佔一些景點慢慢拍、或輪流拍。
遍佈攝影機監視器
左邊的柱子即為華表
華表(Wiki)
北京天安門城樓內外的兩對華表,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值得一提。華表是中國古代用以表示君王者納諫或指路的木柱,相傳外面的稱為望君歸,其意不可留戀外面的花花世界,裡面的稱為望君出,意為須外出體察民情,儘管早已失去原意,卻成為中國的象徵之一。所以台北的故宮博物院前也有一對。
天安門城台前有金水河,河上五座漢白玉石橋與五個門洞一一對應,中間的「御路橋」略寬,兩側的欄杆望柱上雕刻著蟠龍圖案。另外的四座橋則叫做「王公橋」。城門上原掛「天安門」牌匾,1949年以後改掛毛澤東畫像,而國民政府期間(抗戰勝利後的民國三十四到三十八年)也曾掛著蔣中正畫像,但畫像是放置於稍高的城樓上。
天安門廣場
天安門廣場則是位於北京市中心中軸線上的城市廣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廣場之一。近代自民國以來,廣場上曾發生許多重要集會、示威、遊行、閱兵慶典事件,如民國八年「五四運動」、民國十五年「三一八慘案」、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1989年的「六四學運事件」…等等。
王妃高舉手機拍照
由於人真的很多,我們就將手機舉高以避開人頭,環顧四周拍了幾張天安門的照片,作為到此一遊的證據。
隨後,我們走過廣場東邊的小橋,走進高掛毛澤東手書「勞動人民文化宮」的大門,但北京老百姓仍稱太廟。太廟位於北京天安門東側,此為南門是遊人進太廟主要入口。
一進門,霎時間像是進入時光隧道,由入口到大戟門之間,是一片古柏參天花木扶疏的大公園,與一牆之隔外人潮洶湧的天安門,有如天壤之別,幾乎可以說是人煙稀少,遊人少得可憐。通過一道大門後,再漫步一段石板路來到硃紅圍牆的大戟門,門前有三座漢白玉戟門橋,原引御水河緩緩流淌,現在成了荷花池,過了門後則是一個寬闊數十丈鋪著方磚的大廣場,正面的第一棟大殿即為宏偉壯觀的黃琉璃瓦太廟正殿。而殿前廣場上的角落,都有穿著大紅衣裳的新娘,配合著攝影團隊的要求,找尋最美的鏡頭。
大戟門
太廟正殿
太廟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民國時期改為和平公園,主要建築為前(正)殿、中殿和後殿的三大殿和幾間配殿。太廟雖經清代改建,其規則和建築部分大體保持明時原樣,是北京最完整的明代建築群之一。因為是皇家祖廟,所以均為黃琉璃瓦,建築雄偉壯麗。寬十一楹、進深四楹的正殿,僅次於寬十一楹,進深五楹的故宮太和殿,是一座只有皇家和孔廟才能使用的廡殿式屋頂,建在三層漢白玉須彌座台基上,四周圍石護欄。
正殿在明清時代,應該供奉著歷代皇帝的神主牌位,每當重要祭日,三日前,皇帝即獨宿齋宮,沐浴齋戒,不御嬪妃。當日黎明前皇族九卿依序列隊進入太廟,由國子監祭酒司儀,內臣司祝,奏古樂,歌韶平之章,其莊嚴肅穆的過程,非我輩所能想像。如今雖然開放,卻是太廟內唯一要買票才能入內參觀的地方,而只剩一個空殼的正殿,其內陳列的只是一套仿古製造的中華大型青銅編鐘,令人有上當的感覺,好在可以親眼見到幾乎要兩人以上才能環抱的金絲楠木樑柱,而且天花板皆貼赤金花,製作精細,也算不虛此行。
由於太廟園區範圍太大,我們出了後門,兩腿已經累得發慌,於是在紫禁城外的護城河-筒子河邊小坐片刻,望著河對面一排高大垂柳倒映在水中,幾乎完全擋住了紫禁城牆,好似一幅江南水鄉風情,只有遠遠露出了金璧輝煌的紫禁城角樓,仍然宣示著往日的威權。
紫禁城的角樓
角樓位於紫禁城的四個角是四面凸字形平面組合的多角建築,屋頂有三層,上層是縱橫搭交的歇山頂,因為屋頂上有九條主要屋脊,又稱做九脊殿。精湛的建築藝術,簷角秀麗,造型玲瓏別緻,也是紫禁城的最特別標誌。
從筒子河望午門東側,右邊遠處為角樓
休息一會兒之後,我們通過太廟的西門,來到人山人海的午門, 又見一群群的遊客排隊買票,或排隊等著進故宮博物院。
午門過去是頒發皇帝詔書之處,每年農曆臘月初一,在午門舉辦頒布翌年曆書的「頒朔」典禮。遇到重大戰爭,軍隊凱旋時,在午門舉辦向皇帝敬獻戰俘的「獻俘禮」。
午門
午門對面的端門
在許多古裝的戲劇或小說裡,常常會看到或聽到皇帝命令將大臣推出午門斬首,所以很多人會認為午門是古時候處死人犯的地方。事實上自古以來處死人犯的刑場,都會被視為不祥之地,而午門是皇宮的大門,當然不可能成為刑場。而且午門是屬於皇宮禁地,戒備森嚴,一般人都不太可能進入,更不可能斬首示眾。
而事實上,明朝以來,午門只用「廷杖」來處分那些傷害皇家尊嚴的大臣,最初只是象徵性的打幾板,但是明正德十四年群臣諫阻皇帝朱厚照到江南選秀,皇帝大怒,有一百三十多位大臣被推出午門廷杖,結果竟有十一位平日錦衣玉食不事勞動的大臣當場斃命,因此推出午門廷杖,就被民間改成推出午門斬首。
不過因為我們此次自由行的時間有限,並沒有把紫禁城安排在內,儘管我自幼從不錯過任和有關故宮的介紹文章和影視記錄的機會,也只好遺憾地把在夢中最熟悉的故宮博物院,留待未來再來北京的藉口,於是就在午門前拍幾張照之後,繼續往西行,逛逛中山公園。
中山公園位于位於北京皇城的內部,隔中軸線與太廟相對。由於民國十四年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靈柩曾停放於拜殿,民國十七年北伐成功後改為中山公園。它原是明清兩代的社稷壇,與太廟一起沿襲周代以來「左祖右社」的禮制建造。中文的「社稷」一詞代表國家,社神主管土地;稷神主管五穀。班固白虎通德論社稷卷道:「王者所以有社稷者何?為天下求福報功,人非土不立,非穀不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也;稷,五穀之長,故立稷而祀之也。」所以中國歷代的帝王都親自祭祀社稷,祈盼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上鋪五色土的社稷壇與其後的拜殿
欞星門
社稷壇是一座的方壇,壇的四周砌五色琉璃矮牆,東西南北各有一座欞星門。壇面上鋪五色土,分別為中黃、東青、南紅、西白、北黑,以五行學說中的五色對應五方,象徵「普天之下皆為王土」。明清時中央原立有代表社神的石柱和代表稷神的木柱各一根,名為「社主石」或「江山石」,象徵「江山永固,社稷長存」。
辛亥革命後,社主石被丟棄,僅保留五色土。文革時,五色土全部改為黃土,種植棉花,文革後恢復五色土。拜殿也稱祭殿或享殿,位於社稷壇北部,拜殿寬五間,深三間,現為《孫中山與北京》展覽廳。
格言石亭
社稷壇北門外另有一座德式風格的亭子八根石柱的格言石亭。民國四年,北洋軍火商雍劍秋在東單北大街上捐建「格言亭」,其地原為被搗毀的「保衛和平坊」所在地,而在保衛和平坊背後,則有一條充滿無奈、無知與國恥的故事。民國七年,被搗毀的保衛和平坊與格言亭被一起遷到現址重建,而亭子的每根柱上原本都刻著古代名賢格言,卻在文革時期被鏟除,再增添一道傷痕。
八柱上原來的格言分別是:
朱子之言曰: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
孟子之言曰: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子思之言曰: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陽明之言曰:知是行之始,行是之知成
丹書之言曰: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
武穆之言曰: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
程子之言曰:主一之謂敬,無適之謂一
孔子之言曰: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其實廣闊的中山公園還有許多景點,可以好好玩上一整天,但是我們一上午走走停停也餓了,只是不知道老李要帶我們上哪兒去吃午餐。
待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