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門正陽門
我們離開中山公園之後,老李說:「咱們都走累了,坐公交車去吃飯!」就一起跳上5路公交車,很快地,可能只有一兩站就到了廊房二條。
廊房二條位於前門大街西側,東起前門大街,西至煤市街,明《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就記載有「二條胡同」,民國時期改稱「廊房二條」至今。其實廊房二條是最著名的玉器一條街,胡同內開了接近百家的珠寶店和玉器作坊,成為北京城的珍珠、寶石、玉雕、翡翠和奇珍異寶的集散地,和北京幾家著名的小吃,如爆肚馮、馬記月盛齋和陳記鹵煮小腸等。
老李可能也有一陣子沒來過了,先走到陳記鹵煮小腸舊址問明之後,才在廊房二條找到正宗老北京陳記鹵煮小腸的的新址。
鹵煮火燒是老北京的一道最地道的傳統小吃,聽說北京人沒有幾個人不喜歡吃。我們到的時後已經是一點多了,還是在門口排隊等了十多分鐘。一間挺乾淨的小店,大約十一、二張桌子,進門之後,老李教了我如何點,我才買票,再排隊等現切現盛的鹵煮火燒。
站在鹵汁煮成熱滾滾油豆腐、小腸、與肺片的大鍋前,看著年輕的師傅,用不怕燙的手,將各種料從鍋撈起,剁成小塊,放進已經有切成井字刀的鹵火燒大碗中,再舀一勺鹵汁澆進大碗,再加一點蒜泥、辣椒、豆腐乳、韭菜花等,就是一碗熱騰騰流傳了數百年的人間美味。
還沒有動筷子之前,老李居然問我說:「吃吃看,習不習慣,如果不喜歡我們再換別的吃?」真是太小看人了,我吃了一碗覺得不過癮,再叫一碗和老李各分一半。
在還沒開動前,老李從兜裏拿出一瓶紅星二鍋頭,又說:「出門在外,喝一點烈酒,殺殺菌!」這是從小只有在影視劇中,才出現過的二鍋頭,有中國「民酒之王」稱號的「清香型」白酒,雖然酒精濃度只有43%,比58%的金門高粱低,但是風味類似,輕柔爽淨的口感,清香而不辣喉嚨。這一餐二鍋頭配鹵煮火燒,吃得是不小心會把舌頭一起吞下肚,只有一個「爽」字,可以形容。
聽說這鹵煮火燒源自於清宮御膳房的「蘇造肉」,相傳乾隆爺下江南時,帶回大臣陳元龍家的蘇州大厨張東官,以五花肉,加丁香、官桂、甘草、蒄仁、肉桂等香料鹵煮而成。後傳入民間,一般平民吃不起五花肉,就改成價格低廉的豬頭肉代替,再加上更便宜的豬下水,鹵成一大鍋,而鹵煮火燒的創始人「小腸陳」陳兆恩將火燒放入平民版的蘇造肉同煮,而成為歷久不衰的一道美食。
我們酒足飯飽之後,拍拍滿意的肚皮,抹了抹油嘴,腳也不酸了,繼續上路逛逛到北京旅遊或購物的人,一個一定會去的地方,就是位於前門大街的大柵欄,這個景點應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吧。
北京話把大栅欄讀做"大石欄兒",起於元代,建於明代,盛於清代,而且熱鬧至今。老北京最時尚的的老話說:「買鞋內聯昇,買帽馬聚源,買布瑞蚨祥,買表亨得利,買茶張一元,買鹹菜要去六必居,買點心還得正明齋⋯」,還有百年老藥鋪「同仁堂」,這些都是歷經數百年的老字號,全都聚集在大柵欄起家興旺,可見這裡是一塊可以賺錢的風水寶地,每家店逛一圈,就花了不少時間。
大柵欄雖然起建於元代,但是目前可以追溯到明孝宗弘治元年,最初叫做「廊坊四條」,因為附近最有廊坊頭條、二條和三條,清之後才改名「大栅欄」。據說在明孝宗弘治年間,廊坊四條一帶人口激增,治安不好,弄得人心不安,於是在這一代的大街小巷的各個路口設置栅欄,並於夜間關閉。到了清雍正和乾隆時期,又再度增建高大牢固的柵欄,每個街口的鐵門上都寫著「大柵欄」三個大字,久而久之,就成了老北京口中的地名。但是令人不解的是,為何北京話卻唸成"大石爛兒",連老北京人也弄不清源由。
前門大街位於正陽門外,形成於明嘉靖二十九年,在建外城前是皇帝出城赴天壇、山川壇的御路,建外城後為外城主要南北街道,大街長1600公尺,行車道寬20公尺,明、清至民國時皆稱正陽門大街,民眾俗稱「前門大街」。
前門大街上有許多古人生活塑像
我們也買了一串糖葫蘆嚐嚐
前門大街
前門大街發源於明代,明代北京城突破了元代所遵循的「前朝後市」的定製,逐漸在正陽門周圍以及南至鮮魚口、廊房胡同一帶,明中葉以後,前門大街兩側出現了鮮魚口、豬(珠)市口、煤市口、糧食店等集市和街道,逐漸發展為大柵欄的商業區。
前門箭樓與前面的五牌樓
逛了一段大柵欄和幾家老店,我們順著前門大街向北走,走過1949年被拆毀,後來重建的前門箭樓前的五牌樓,據說此牌樓與原先的式樣和建築工法都不同,就沒啥兒好說的了。
倒是老京城的九城門之首,正陽門又被老百姓稱為前門,包括甕城、正陽門樓與正陽門箭樓,儘管甕城及城牆已經不在了,但是前門宏偉的氣勢仍然是今日北京的象徵之一。老北京說:「前門樓子九丈九⋯」,因為在中國,九代表最崇高的,最吉祥的數字,表明前門高大的氣象,也是北京最高大的城門,比天安門還要高8.7公尺。明、清兩代,每逢皇帝去天壇祭天、或去先農壇講耕,車隊都會經過正陽門的正門。
|
正陽門及毛澤東紀念館
正陽門門匾的「門」字,右邊沒有鈎,聽說是明孝宗弘治年前發生的一件事有關。弘治六年夏天,旱災嚴重,又發生蝗蟲成災,連北京城附近都飛蝗遮天。孝宗皇帝想出宮視察,才走到正陽門,就被一群蝗蟲襲擊,於是被群臣連拉帶扯,回到宮中。孝宗自己覺得非常沒有面子,就對大臣們說:「在朕要出正陽門時,突然覺得有東西鈎住了朕的龍袍,一定是城樓匾上的門字上那個鈎。門嘛!就應該暢通無阻,怎麼能有鈎子呢?」於是正陽門上的「門」字從那時起就沒有了鈎。
正陽門上的「門」字沒鈎
歷經數百年,前門樓子經過乾隆45年和道光29年的兩次火災焚毀後重建,及光緖二十六年被八國聯軍炸毁。一直到民國4年,再由北洋政府改建翻修,成就了今天世人眼前的「前門樓子」。
前門還有一段有軌電車,被稱為「摩電車」,也是北京人口中的「鐺鐺車」,因為司機腳下有一個銅鈴鐺,踩下去會發生「鐺鐺」的聲音。然而北京不是中國第一個擁有電車的城市,原本在1899年,德國西門子公司在前門建好的中國第一條電車線,但是在開張使用前夕,爆發義和團事件,全部被拆毀。反而在民國5年天津有了中國第一條電車,一直到了民國13年,北京這條前門電車才又重建開通。
前門的「鐺鐺車」
前門老火車站位於正陽門東面,鐫刻在拱形樓額上正式的名字是「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為一棟歐式建築,始建於光緒27年,正式落成於民國5年,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也是當時全國最大的火車站和交通樞紐。
民國之後,國父孫中山曾兩次訪問北京,都是在這下車的。第一次是在民國11年8月24日,孫中山來北京與袁世凱共商南北統一大事,車站前盛大的歡迎場面宛如節日。孫中山又於9月1日從這裡乘專車視察京張鐵路。直奉大戰後,民國13年10月,馮玉祥、段祺瑞、張作霖邀請孫中山再度來京共商國事。孫中山抱病北上,12月31日下午,乘專列抵達東車站,受到北京10萬餘人在站前及沿街歡迎。民國14年3月12日,孫中山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後來靈柩也是從前門東站上車運往南京。
|
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
此後,老火車站建築經歷了從清末民初、北洋政府、日偽統治、民國到新中國成立的不同歷史階段,站名從正陽門東站、前門站、北平站、北平東站到北京站,經歷多次演變。1959年新北京站開通運營,前門老火車站結束了其作為鐵路車站的歷史使命,並先後被改造成鐵道部科技館、北京鐵路工人文化宮、劇場、老車站商城,2001年車站被開闢為「北京鐵路博物館」。
註:部分資料,取材及改寫自老李贈送的一本中國華僑出版社發行的〈老北京的趣聞傳說〉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