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逛完了前門大街(北京自由行3-逛前門大街吃鹵煮火燒),老李帶著我們搭48路公交車,來到菜市口站下。
• 菜市口
清代的京城實施滿漢分居,滿人住內城,漢人只能住外城,菜市口位在外城西城區廣安門內大街與宣武文外大街交匯處,是清代最著名的法場,死於此地的名人不少,包括鄭芝龍和戊戌六君子。
菜市口地鐵站
老李指著菜市口旁的一棟大樓,「像不像一把大刀!」
往昔的丁字路口,如今已成為菜市口大街的通衢大馬路,和騾馬市大街交會的十字路口,在穿越馬路時,老李指著路口:「這就是當年的菜市口,譚嗣同就在這被砍頭的。」他又用手指馬路對面的一幢新穎的大樓:「你們看看這大樓的設計像什麼?」「像不像一把砍頭的大刀,正好面對著刑場!」
• 譚嗣同故居
我們沿著菜市口大街向南行約2、3百公尺,在轉進蓮花胡同前的轉角,來到比地面稍高,位於北半截胡同41號的譚嗣同故居,門前有一個寫著瀏陽會館的石碑,故居門口掛著牌子,預計2020年整修完成,但是我們看到的仍然是一個破敗的大雜院,毫無動工的跡像。
|
看來譚嗣同故居的大雜院快要重修了
故居的大門開著,也沒有半個人看守,內部被分成許多雜亂的低矮小屋,前院已分不太清楚原本的正廳、書房或臥室,不知哪一間是他與大刀王五密會的地方,看到如此場景,真是讓兩位百年前的傳奇人物與故事蒙羞。
再往南有一條僅容一人可過的窄巷,可走至原本二進的後院,雖然不見人影,但是每間門口曬的衣物、掛的東西和雜物,可以看出應該仍住著不少人。希望下一回再來時,可以見到修好了的故居。
|
大雜院裡
• 逛胡同
胡同一詞最早出現在元曲關漢卿的《單刀會》中,一句「殺出一條血胡同來」,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中,「我家住磚塔兒胡同」。曾有超過六千條胡同的北京,至今仍保留有一千多條胡同。
|
逛胡同
身為數百年帝都的老北京,封建等級分明,內城住的都是王親貴族和達官重臣,一般漢人官員、平民百姓、普通商人、手工作坊等都只能住外城,也就是城南。所以走在走在宣武門外的老胡同裏,雖然兩邊也多是四合院,斑駁的青磚灰瓦圍牆,掉漆的小門樓,帶著厚重的蒼傷,內部似乎仍多為大雜院。
南半截胡同
出了譚嗣同故居大門,李大哥指著對面的公寓大樓群說:「那些都是以前北半截胡同改建的大樓。」好在南半截胡同和附近胡同,仍保留了不少未改變的老房子,沒改建成大樓。而多如蜘蛛網般的胡同,有的彎彎曲曲,有的寬敞筆直,有的窄得儘容二人並行,老樹成蔭,儘管有些陸續在改建,大致維持修舊如舊沒有商業氣息,而顯得古意盎然。
|
而這一帶另有一個特色就是來自中國各地的人,龍蛇雜處,商務會舘,各省的會舘林立,應該還有台灣會館,但是我們沒有找到。許多會舘的建築又多帶有一些原鄕的影響,形成一些南北交融的特色。
最有名的南半截胡同紹興會館,是大文豪魯迅住過7年的故居,他的第一本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便誕生於此,然而雖然掛著有被登記保護的牌子,看來仍是有待加強保護的大雜院。
老李指著一條胡同口上掛的特大「爛縵胡同」的大牌子,「去年(2017年)有一部熱播的電視劇《生逢燦爛的日子》,一部分場景就是在這拍的。」,爛縵胡同中間西拐可通往法源寺,擁有6座會館遺址。民國9年毛澤東領導湖南驅張運動,率領請願團來北京,也是青年毛澤東第二次來北京,曾在其中的湖南會館召開集會。
菜市口胡同則建於明朝,被稱為「繩匠胡同」,後又稱為神仙胡同,丞相胡同,一直到1965年才改成菜市口胡同,它與其它的胡同相比,就是曾經居住過的名人特別多,如曾國藩、左宗棠,龔自珍、劉先第、李石曾、蔡元培、和李大釗等人。北京最早的女子學堂也在這,「鑑湖女俠」秋瑾也曾在這兒主編《中國女報》。
唯一的震撼就是公共厠所,老遠就聞到尿騷味的,僅管看似新修的,走進之後見到的景觀,仍然差點兒沒有昏倒。
|
不過沿途看到許多的會館的老房子都在重修,或在胡同內挖下水道,或將電線埋入地下等等,希望下一次再來的時後,可以有修舊如舊的舊面目。我們隨著老李在巷子轉得分不清楚東西南北。
公告的西磚胡同復甦記劃
修好的四合院大門
• 法源寺
走著走著來到了一個大紅廟門口,老李手指著:「這就是你們想找的法源寺。」
法源寺大門
西元645年,唐太宗親自率領大軍征伐高麗,戰事從三月一直拖到九月,眼看不可能征服高麗,退兵的時候春天時帶去的戰馬,只剩下的5分之一,可見戰爭的慘烈,於是在11月回到幽州時,就是今天的北京內,建了一座廟,取名「憫忠寺」,以紀念為東征而犧牲的戰士們,與其稱為廟,更應該說是一座忠烈祠。
一千多年的時光飛逝,北京城歷經唐、遼、金、元、和明的改朝換代,各朝的北京城址也不斷的變遷,遼、金,和明朝時的憫忠寺不在北京城內,反倒是大奸臣嚴嵩為了保護城南外的老百姓,而在1550年主持加蓋了外城,於是憫忠寺又被圈進了北京城內,其後歷經了清朝和民國的四百多年,一直到城牆被拆除前,老北京城的範圍大致沒變。今天法源寺位於教子胡同南側,是中國佛學院佛教圖書文物館所在地,以培養青年僧侶和硏究佛學為主,被國務院訂為佛教重點保護寺院。
清雍正九年,以「法海真源」之意,「憫忠寺」被雍正改名為「法源寺」,成為律宗的寺廟。法源寺與北京其它的寺廟不同,李敖在他的〈北京法源寺〉中寫道,「它從唐太宗死前四年蓋起,目的就是追念為中國而死的先烈和國殤,它的悲愴氣氛,從它原始的憫忠字樣就已表露。」,「表露了陰鬱與蒼茫。」只作過一年皇帝就亡國的宋欽宗,也曾在憫忠寺的「曉鐘夕照裏,過著痛苦淒涼的隨月。」
1971年,台灣著名的大才子李敖以政治犯的身分被關入大牢,在獄中,他構想了小說的大綱,1979年出獄之後,才真正開始寫,花了十二年完成,在2000年才出版的「北京法源寺」,那是一本部分虛構的歷史小說,故事以以古廟為主軸,住在附近戊緒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和幾位虛構卻又有真實背景的歷史人物之間發生的故事,僅管情節不夠曲折,但是寓義高潔,文筆精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也讓北京法源寺名聲大躁。
鐘鼓樓
|
天王殿
法源寺由南向北依序有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憫忠台、淨業堂、無量殿、大悲壇、藏經閣、大遍覺堂及東西廊房等,共六進七院,滿園的紫丁香,參天的古槐,清幽恬適,漫步院中,嚴然鬧市中的世外桃源。
由於法源寺並未開放觀光,如今仍然大致保留了一些類似社區寺廟的形態,不收門票,門口坐著一些聊天的人,廟中香爐裡的香並不算多,可以見到寺裏的建築有些年紀,顯得古樸安靜,天王殿前的兩頭大銅獅子,頗有份量,大雄寶殿旁的六通大塊石碑,記述了修寺的歷史經過。幾乎沒有其他的遊客,但可能因為仍有中國佛學院和佛教圖書館,傍晚的夕陽下,幾位年輕的僧人三三兩兩快步繞著寺區,似乎是在健走,我們則走累了,坐在花埔旁的矮牆樹蔭喘口氣兒,享受在北京難得的萬里晴空下,讓徐徐的微風,吹乾微汗的額頭。
老李恭敬的頂禮
王妃上香
|
鐵公、母獅
出了法源寺之後,老李主動說:「上咱家坐坐唄!」
一路上,看著他和路旁幾位大爺大媽熱情的打招呼,一個約五、六歲大,可愛的小胖娃兒,大聲叫者:「李大爺好!」
老李走近,摸了摸他的小光頭,回了一聲兒:「好欸!」
我沒看過《生逢燦爛的日子》電視劇,不過電視劇會紅,我想,「應該也就是這種北京胡同裡特有的熱情吧!」
待續…
延伸閱讀: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